吳其穎 — — 披著白袍的 YouTuber
【2020 臺大人職場手冊】吳其穎,經營《蒼藍鴿的醫學天地》的兒科醫師(醫學系)
關於2020臺大人職場手冊刊物主題——「大學無用論?」,請參考該篇。
吳其穎 — — 披著白袍的 YouTuber
【學歷】臺灣大學醫學系
【現職】臺大醫院兒科住院醫師、 YouTuber(「蒼藍鴿的醫學天地」、「滄瀾教主」頻道)
【採訪 / 撰文】呂文
吳其穎,別稱蒼藍鴿,畢業於臺大醫學系,通過臺灣醫師國考以及美國醫師認證(ECFMG),曾任臺大醫院不分科住院醫師,現為臺大醫院兒科住院醫師;同時他也是 YouTube 頻道以及 Facebook 粉絲專頁「蒼藍鴿的醫學天地」的創辦人,更於 2018 年出版書籍《蒼藍鴿醫師告訴你:90% 攸關性命的醫學常識,沒有人教!》。回顧求學時光,吳其穎認為大學是有用的,也造就如今自己精彩的人生道路。一般人眼中忙碌的醫生,是如何解鎖這些多元的人生成就?對於生活中不同重心的發展,又有怎樣的看法?
醫學系:大學最學以致用的科系之一
如同許多醫學系學生,吳其穎背負著父母親的期待而踏上成為醫生的道路,並且幸運地發覺醫學對自己來說是有趣的。憶起大學所學,吳其穎和我們分析
醫學系是較為職場導向的科系,因此習得的都是醫生實際上會用到的知識。
大一大二和其他系一樣學一些基礎科目(微積分、普物、普化、普生等),大三之後開始邁入醫學領域、進行臨床訓練;即便醫學概念日新月異,必須不斷學習才能跟上腳步,然而大學所學的是對於人體的大觀念,使醫生具備基礎知識以持續吸收與學習新的知識。
以醫學系來說,吳其穎當時要讀七年(現為六年),大五大六開始真正進到醫院擔任見習醫師、大七則是實習醫師,
「比較特別的地方就是要把書本上的知識套用到活人身上。」他說道
這時候就會有一個轉換的過程,要把書本上的文字、圖片套用到每個獨立的個體,而疾病的表現都不會有教科書上所寫的這麼精確;此外,這時也可以認識到自己是不是喜歡與病人面對面,以決定未來的職場意向,排斥的話亦有二線科的選擇如病理科、影像科、麻醉科等。
事實上,吳其穎曾一度考慮過到美國當醫生,已然通過美國醫師認證(ECFMG)。然而,大六到美國實習約三個月,親眼看到那邊的環境並不符合自己所預期,也存在著臺灣醫療環境的弊病如工時長、醫療糾紛等。在評估之後最終決定留在臺灣,才有如今的職位以及嘉惠社會大眾的 YouTube 頻道;雖然如此,吳其穎很慶幸自己曾念過這樣的考試,讓這些至今仍十分受用的醫學基礎知識更加根深柢固。
從舞臺上到鏡頭前:大學社團的自我探索
大學時期,不如部分醫學系學生埋首於各自的專業科目,彷彿被侷限在醫學院這樣的環境裡頭,吳其穎的課外活動十分豐富,大一大二參與中友會(臺中地區校友會),投入許多舞臺演出、也擔任多項重要活動的負責人,而大三大四亦參加手語社,更擔任了社團重要幹部。
回首這些經驗,看似與現在的生活八竿子打不著,然而吳其穎爽朗的說道,他很喜歡在臺上讓觀眾開心、讓觀眾笑,「後來直到我開始拍影片,才發現這也是一種可以在舞臺上的方式。」這些課餘活動的參與,成為日後發展斜槓能力的基礎。
吳其穎鼓勵「醫學院學生」多踏出醫學院、利用校總區的資源發展興趣、社團,多探索自己本職以外的興趣
「這樣會活得比較開心,人生多采多姿一點!」
當未來在工作上碰壁時,心情也不容易受到重大打擊,情緒會因為有另一個出口而得以抒發。
吳其穎創立 YouTube 頻道「蒼藍鴿的醫學天地」的想法源自於,大五大六那個年代臺灣的 YouTuber 開始紅起來,剛好在看啾啾鞋 — — 當時少數的知識型頻道,發覺透過影片的方式來傳遞知識、同時結合自己的專業是很不錯的選擇。然而當時過於忙碌、並沒有付諸行動,直到實習畢業後當替代役的期間,頻道才於 2017 年 3 月誕生。
看過「蒼藍鴿的醫學天地」頻道的人都知道,吳其穎的影片擅長以生動有趣且深入淺出的方式與觀眾分享生活中的醫學、時下大眾關心的議題,並時常分享醫學系與醫院裡不為人知的一面。而許多人好奇的「蒼藍鴿」綽號,則是來自吳其穎在大學時期的電腦遊戲 ID 暱稱「劍起滄瀾」,遊戲夥伴們稱呼其為「滄瀾哥」,轉變成如今的「蒼藍鴿」。
從零訂閱到如今二十萬人次的規模,中間是很長的一段故事。吳其穎提到,讓觀看人次顯著提升的重點是,他慢慢了解到觀眾想要看什麼。以前比較關注硬知識如:出一部專門在講某個疾病的影片,但後來發現如果要吸引觀眾來看、訂閱,就要把影片包裝成有趣的議題、與生活切身相關的內容、跟上時事潮流,才會得到最多的點擊率。
舉例來說,某一陣子新聞十分關注「巴拉刈」這個農藥,頻道即順勢推出相關影片,如果在事件半年前上架一定乏人問津。事實上,頻道的訂閱數在前一兩年都是很慢而穩定的增加,在漸漸調整出片的方向和方式後,訂閱人次才有明顯的成長。
醫生斜槓 YouTuber:透過專業之外的興趣平衡生活
YouTuber 最主要的收入來源就是廣告跟業配,然而吳其穎堅持的一點便是不接醫學相關業配,不想因此讓介紹醫學相關議題的頻道失去公正性。所以頻道設立初期一毛錢都拿不到,待廣告收益日漸增加後,則多把這些資源轉往影片製作,將影片剪輯、上字幕工作外包,節省正職以外為數不多的閒暇時間,投入更多時間在影片品質的提升。
與我們分享一部影片的製作歷程,從最一開始的主題發想,吳其穎秀出手機記事本,「日常只要想到任何主題就記下來」,如果沒有時事主題即可從中挑選;接著,查資料是很重要的一環,對於自己來說,過程中也增加許多平常沒有機會接觸到或特別注意的知識。而後擬好腳本、將逐字稿輸入提詞機、完成影片錄製,最後於 Word 檔中標出影片細節(圖片、特效)、隨同毛片交與後製人員處理,再次校對之後便可上架。
如今吳其穎對於影片的製作、頻道的經營仍充滿熱忱,因為有一份穩定的醫師工作,所以不會有做專職 YouTuber 賺錢的壓力,更是他在醫院工作以外的另一個生活重心、良好的抒壓管道。
至於頻道的走向,吳其穎覺得能持續性的發片、訂閱人次穩定成長即是好的發展,隨著影片主題的累積、涵蓋生活上絕大多數人會遇到的問題,「最終當然希望,我的頻道可以成為大家找尋醫療知識前幾個想到的搜尋資源!」他期許著。
走一條自己的路:給醫學系學生/創作者的話
對於有志於當醫生的人,吳其穎認為並沒有什麼太高的門檻,最基本的就是負責任的態度,無時無刻都要有上機的準備,並且能接受工時很長、作息很亂、不能好好睡覺、很難排到休假這些情況。
事實上,進入醫學系就彷彿走在鋪好的道路上,可以預見未來的每一步。
所以要了解到就讀醫學系的機會成本很高,可能會投入太多而無法發展自己的興趣、可能直到大四大五大六進入醫院才開始發現並確定自己沒那麼適合當醫生。
然而此時除了十分篤定方向或者具備特殊專才的人,大部分的人會選擇撐完畢業、拿到執照,再去闖蕩自己嚮往的產業,為自已留一條後路。
談到大學時的見習、實習,吳其穎發自內心的說道,許多實習生(包括自己)會抱持一個「用我們的薪水去評估要花多少心力」的心態,因為見習無薪水、實習薪水低又被要求做一些雜事而感到心理不平衡。
然而回想起來,
實習生時期反而是最容易精進實力的階段,因為相較於當醫生的忙碌,實習生可以有很多時間念書、查資料、自學,再去對照病人的狀況,又可以藉著學生的身分「肆無忌憚地」(與拿到執照後相比)問問題,而每個人最終也會走到那個位置,所以反而要把握絕佳的時機將重心放在學習上。
身兼 YouTuber 一職的吳其穎談到,許多人嚮往於當網紅、YouTuber,但現實情況下,「如果想當 YouTuber,首先要有個正職,不然你會先餓死。」至於不同類型的創作者,他給出兩點建議:
1. 持續地創作:因為只要有一段時間沒上傳作品,就會越來越難被看到
2. 吸引觀眾的目光:可以跟生活或時事結合,才會引起觀眾的興趣和好奇心。
給學弟妹的建議
憶起大學時光,吳其穎對於自己的大學生活甚為滿意,也從自己一路走來的經驗當中,提煉出給予學弟妹的寶貴建議:
1. 知道如何找尋正確資料的能力
吳其穎認為大學生應該具備「知道如何找尋正確資料的能力」以及「思辨能力」,身處資訊爆炸的年代,能不能記住那麼多東西不再那麼重要,但至少問題被拋出來時,要有能力去找到相關的資料、進而去思辨。
他鼓勵大學生多關注社會議題,當有社會團體站出來,可以試著了解雙方各自的立場、觀點以及無法達成共識的原因。此外,多修習通識課也是一個可以增加背景知識、思路和思辨能力的管道,擁有越廣泛的背景知識,越能分辨是非。
2. 探索自我、發掘興趣
訪談過程當中,吳其穎多次提到大學時期很重要的「探索自我」任務,就算課業繁重,也要試著多參加各式社團、開發自己的長處、發掘新的興趣。
因為在大學的自由日子當中,基本上想做什麼都不會被別人阻止,也處處充滿嘗試的機會,此時對自我的探索、發展的興趣,很有可能成為影響自己未來生活、甚至是人生的重大契機。吳其穎表示自己的口語表達、面對鏡頭的能力,也是大學玩社團之後很重要的成長。
3. 不要全盤否定沒興趣的事物
在面對自己未曾踏入、接觸過的領域時,人們常常抱持排斥的態度。吳其穎強調
凡事都要在嘗試之後,才能判斷有沒有興趣
當遇到自己覺得「可能」沒興趣的事物、課程時,不要急著下定論說「我對這個沒興趣!」
吳其穎舉出自身選科的例子,他一直以為自己對神經內科有興趣,後來親自去了一回才發現與想像不同;反之,有些東西要深入學習之後,才會知道自己對於這樣的領域有沒有興趣。
所以懷抱著開放的態度、接受多面向的學習十分重要,或許沒嘗試過的領域會是自己的另一片天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