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家婕:期待一個結局未知的人生故事
【學歷】臺灣大學會計系 (轉系)、臺大社會系、赴法國交換
【經歷】北京財經雜誌實習生、北京財經雜誌臺灣特派記者、北京財經雜誌美國特派記者、新浪媒體記者
【現職】自由亞洲電台記者
【採訪 / 撰稿人】柳欣汝
關於2022臺大人職場手冊刊物主題 — 「非直達車就業指南」,請參考該篇。
「對於當時的我來說,會知道自己30年後在哪裡是一件很恐怖的事情。我應該比較想要驚喜吧,就是我不想要知道我10年後會在哪裡、20年後在哪裡、30年後在哪裡。」與大眾價值觀逆行,從會計系轉至社會系,而後一步步踏上成為記者的道路。現職自由亞洲電台記者、過著旅美生活的唐家婕,職涯旅程宛如少年旅行者的壯遊日誌。充滿好奇、熱愛紀錄,勇敢、自由、活在當下,彷彿隨時都可以提起背包,踏上未知的旅途。
讓我做得開心、有熱情的事
唐家婕當年選擇會計系的理由簡單而純粹:喜歡文科、數學很好,考試分數到了,就去了。「但是我一直沒有找到我在學會計,或者在學商科上面的快樂,我不覺得有趣,也不特別有熱情。所以那時候才會開始去想:我到底讀會計要做什麼?我真的要一輩子做這件事情嗎?這是我喜歡的事情嗎?」在迷惘中,唐家婕多方詢問、調查了會計系的職涯發展,並因此更加確定了自己想轉系的心情。但其實,會計系中也不乏即便缺乏興趣也堅持讀下去的人。「我超級佩服那樣的人的。可能每個人對生活的priority不太一樣吧,我覺得讓我做得開心、有熱情的事情,對我來說非常重要。」
而後,唐家婕去修了許多不同的課程,也因為對語言有興趣,曾經想過要轉往外文系。「我也去修了社會系的課,然後修了幾堂課以後,我就非常喜歡。其實我之前從來沒有想過會轉到社會系。」她舒緩的語氣裡透出了滿滿的快樂。唐家婕回憶,社會系常常會針對當年社會上發生的事件開課,例如野草莓學運、八八風災等。這讓唐家婕很驚訝地發現,在社會系的所學可以把社會上發生的事情用學術的角度解釋,非常有趣而迷人。「我知道可能很多人經歷轉系的時候會遇到很多很多的阻礙,但我還好。不過,我真的花了一段時間才確定要轉系,摸索到清楚明白社會系真的是我很喜歡的東西。」
一步步走上成為紀錄者的道路
詢問唐家婕,何時開始產生對書寫、對記者的興趣?「我從國中的時候就很喜歡,然後清楚確定自己的興趣,真的是在社會系的時候。」當時正逢臺大申請五年五百億計畫,因而引起了學生抗爭與校園自治議題的討論。唐家婕於是加入了同學朋友組成的團隊,在自媒體還不流行的那段時間,自己剪片、寫腳本,拿著V8拍攝、用BBS、PTT發佈報導,就像記者一樣追蹤校園議題與抗爭遊行。「我覺得這件事情很有趣,因為我還蠻喜歡寫東西、記錄東西,我對這些議題也很感興趣。但是我不覺得自己屬於那種抗爭者路線,我還蠻喜歡做一個紀錄者的角色的。」
社會系的訓練,讓學生學會「見樹又見林」的視角,不受限於單一觀點,可以同時關注個體與整體,以及他們如何交互影響。唐家婕認為,其實這就是在培養記者所需要的能力,同學中也有許多人往記者方面發展。而這段經歷是否讓唐家婕決定要成為記者?「沒有什麼下定決心耶,我好像也沒有什麼moment就是說:好,我就是要做這個。我覺得我的過程比較像是:我會去做一些讓我很開心、我很喜歡的事情,然後就會不斷有新的東西引著我一步一步走上那條路線。」
記者在思考,歷史在發生
開始投入校園媒體後的暑假,唐家婕去到北京財經雜誌實習。「其實財經雜誌當時算是相對獨立的一個中文媒體,有非常厲害的調查記者、財經記者、寫國際新聞的記者。」先前唐家婕也曾在臺灣電視台實習,但直到到了北京,才真的讓她大開眼界。在那裡,唐家婕感受到了新聞的可能性,也對新聞業有了更深的感觸。「印象最深刻的應該是雜誌送印的時候要準備兩個版本,因為可能會被要求撤稿什麼的。有敏感事件發生的時候,會常常聽到哪個稿子『被斃了』。然後編輯在吵架,他們說一定要出,這個東西一定要出。你就覺得:天啊,你真的是,就是正在目睹著歷史在發生。」
唐家婕的第一個大訪問工作,是關於當年的諾貝爾獎得主尤努斯,「那時候我就記得(上司)說:『我們明天要採訪這個人,然後你現在去擬一份提綱出來。』我當時可能連他到底做了哪些事情都不知道。」北京財經雜誌的實習,讓唐家婕在充滿挑戰性的實務工作中,學習、訓練到記者最基本需要的能力:如何快速地消化、吸收資料、問問題、修改,並尋求主動突破、分析。更讓她深切地體會到:記者應該是一個須要不斷思考、發問和想像的工作。
這份實習,讓唐家婕更加喜歡上做一個歷史紀錄者的感覺,也讓她在實習結束、回臺完成大學學業的期間,繼續在臺北擔任北京財經雜誌的特約記者,負責撰寫兩岸對照的報導,討論中國醫保與臺灣健保的比較、都更等議題。最終唐家婕在北京財經雜誌轉為正職,並於2012年派駐美國紐約、隔年轉派華盛頓。
我想要去大聯盟看看
「我當初真的沒有考慮太多,我的想法就是那是一個更大的世界,我可以去看,我就走。」回憶當時決定是否派往美國的考量,唐家婕笑著說,當初的做法太過魯莽,現在的她十分不推薦。而憑著一股衝勁獨自赴美後,唐家婕遇到了許多的難關:語言、文化、美國職場的各種小知識,還有記者工作上需要的人脈、資源等,全都須要重新建立。「我撐下去的力量是,就覺得好像不太甘心。好像還沒有結束,我應該可以再試一下。」儘管遭遇了許多困難,唐家婕也堅持了下來。憑著毅力堅持一個禮拜赴白宮3次,持續一年,取得了外籍記者的「白宮記者證」。報導川普上任後的新聞、第一線接觸美國發生的大事與改變,於遙遠的美國土地上,逐步寫下自己的足跡。
「要派過來美國這個決定,確實影響我人生還蠻大的。當初真的沒有想太多,我那時候跟家人講的就是:好像要去打大聯盟一樣,現在有一個打大聯盟的機會,我想要去看看。沒有想到真的會在這邊待下來,一待就待了快10年,一直到現在。根本沒有想過人生的路是會往這個方向走。」
記者生涯的燦爛與暗影
「收穫太多了!」談起記者的工作,唐家婕的話語中洋溢著熱情和愉快。「做記者是一個能夠不斷學習的工作。你有那個privilege去看到歷史的第一現場,讓人敞開心扉跟你講話,講他們的故事、他們的人生、他們經歷過的事情。」不過,唐家婕亦坦言,做記者十分辛苦,所以除非真的對這件事有熱情,她才會鼓勵往這個方向走。「記者其實是一個很難停下來(休息)的職業,它沒有on and off,新聞就是一直在發生,基本上這會變成你的生活方式。」唐家婕笑說,10年的記者生涯對她的日常生活有了不少影響。「有一次我在跟我妹聊天,只是聊心事而已。我妹就說:你可不可以不要把我當受訪者,我只是在跟你聊天而已!我不是你的採訪對象!」
「我每次都很害怕把記者這個職業講得太好。」提起對記者行業充滿嚮往的大學生,唐家婕的笑中似乎摻雜了真實的辛苦。「首先要先認清這個事實:記者是一個正在衰亡的產業。因為現在有很多方式可以做各種創作,所以記者行業跟過去時代那種『只有記者能夠發聲,能夠寫作』的情況已經不一樣了。」而對於真的想成為記者的學弟妹,唐家婕建議大家從現在開始多看、多聽、多寫,去培養記者所需的能力。「尤其是在大學的時候,你能夠嘗試的各種東西都去涉獵,去認識各種不一樣的人,不要限制自己在任何一個舒適圈裡面。我覺得這是可以培養這些能力的方法。」
早上能開心起床面對的事
經過了長達十年意想不到的記者生涯與旅美生活,唐家婕也開始尋找工作與生活的恰當比例,開始思考自己做為新聞記者和做為一個人之間的平衡。而對未來的期許,唐家婕希望自己一直保有、好好珍惜對工作的喜愛和熱忱。能夠一直像現在一樣,在做一個好的報導,或是自己解決一個解決問題的時候,能夠發自內心地感到開心。
如何知道一份工作是不是自己真正想做的事?「有一個很簡單的測試方法,就是這件事情能不能夠讓你在早上是很開心地起來。如果是的話,你就往那個方向去。」不過,即使是做著自己有熱情的工作,一路走來,唐家婕也曾面對許多困難、失望與迷惘,如:剛剛赴美時遭遇的挑戰、對中國民主化的預期落空、是否留在中國媒體的困惑等。「我不能把事情講得太美好,因為我也是會有沮喪、難過跟覺得很失望的時候。可是我知道我是可以走出來的。」面對迷惘,唐家婕說:「不要害怕卡關,我當時也迷惘了非常久。卡關其實也是一個很難得的狀態。當你卡關的時候,你就去嘗試,一定會找到一個能讓你早上很開心起來的事情。」
年輕時候的唐家婕,無論是在旅遊中或是人生裡,都是個隨遇而安、說走就走的旅行者。在法國做交換學生時便在歐洲四處旅行,經常是「哪裡有朋友、或是誰有揪,就走了、就去了。」然而出社會10年後,現在的唐家婕會想得比較多。「現在如果要旅行的話,我至少會先規劃好大概的方向啦。不太可能有大學時候那種,背著包包就走的那種傻勁了。」
北京實習、法國交換、美國工作,年輕的唐家婕勇敢、大膽、好奇、自由奔放,跟隨著心的渴望狂奔前進,未經思索地踏上未知的旅途。衝撞、跌倒,不甘心地咬牙堅持,唐家婕為自己寫下了一篇篇充滿挑戰的精彩紀錄,引領著自己來到了從未想像過的遙遠國度。也在那些身處激流、破風乘浪的日子裡,逐漸打磨出更加圓融、溫柔而沉靜的自己。
- 唐家婕推薦的學習資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