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悅寧:不必很有勇氣,也能找到自己的路
【學歷】臺灣大學醫學系雙主修機械系(休學)、法國綜合理工學院機械系交換生、法國巴黎第七大學 天文及天文物理博士學位
【現職】擔任臺灣師範大學地球科學系 助理教授
【採訪 / 撰稿人】林晏廷、柳欣汝
關於2022臺大人職場手冊刊物主題 — 「非直達車就業指南」,請參考該篇。
「其實本來是因為工作穩定的考量才去讀醫學系的,進了醫學系以後三心二意想著要轉換跑道,因為我還是很喜歡物理,但是因為對物理沒有職涯的想像,所以不敢去念。」李悅寧,曾就讀臺大醫學系,卻在於法國交換時決定休學轉換跑道,投入天文學研究,一路取得法國巴黎第七大學天文物理博士學位,目前擔任師大地球科學系助理教授。非直達的職涯旅途繞著繞著,最後還是回到了她真心所愛的天文物理領域。
原先,我想走一條務實安全的路
李悅寧坦言她是個缺乏想像力的人,爸爸媽媽是國小老師,家中長輩務農,從小舉目所及的職業選擇狹窄。成長過程中除了讀書外沒有自我探索的機會,因此對未來一直都缺乏想像。「雖然我是很會讀書的人,但我對未來真的沒什麼想法。我喜歡學習,但是比較不會思考學習的目的性。」學生時期的她非常聰明,高中時參加地科奧林匹亞國家競賽奪得金牌,雖然喜歡科學,但她認為自己缺乏想像力與好奇心,沒有信心往科學方向發展,因此選擇了沒有就業困難的醫學系,走一條務實安全的路。
在2008年,李悅寧順利進入了臺大醫學系,除了系上課業外,熱愛學習的心驅使她雙主修機械工程系,機械工程系的課程包含古典物理和力學,打開了她對流體力學的興趣,開啟日後研究天文領域流體力學相關的契機。
「我其實也很珍惜自己在醫學系待了四年的經歷,因為這個時代跨領域的溝通非常重要,隔行如隔山,我有醫學系的訓練就比較能跟生物領域的專家交流,開啟跨領域合作的可能性。」李悅寧認為醫學系的訓練對跨領域的溝通十分受用,但也強調跨領域這件事「過猶不及」,在這個世代所有事物發展得太快,年輕人要學的東西很多。「雖然現在臺大很鼓勵大家跨領域,但是我覺得要先把一件事情專注地做好,有餘力再跨領域,不能說一味一昧學很雜的東西,然後說我在跨領域,這樣就會不知道自己的專長在哪裡。」
累積能量的大學時光
「我去讀醫學系是想擺脫就業的不確定性,所以剩下的時間就是做我愛做的事情,所以我就去雙主修了。」李悅寧在大學嘗試各種不同的課程活動,包括大二暑假他至加拿大參加數學研究計畫,大三暑假至瑞士洛桑聯邦理工學院(EPFL)參加心理物理學活動。而大四時在中央研究院天文及天文物理研究所進行專題計畫,成為人生轉捩點,開始真正思索踏入天文領域。
「在參加中研院計畫時,有老師發掘了我,其實到處都是契機,只是當你準備好了就可以把機會接下來,所以那時候又下定決心要轉換跑道。很多機會連在一起後,有一條路出現在眼前,我稍微拐個彎就往天文的方向走了。」
面對改變人們往往會感到害怕,永遠不知道怎麼走是正確的,李悅寧在即將轉換跑道時也不例外,然而她說:「我沒有什麼偉大的人生規劃,參加這些專題計畫的當下就是很開心。很多事情沒辦法看到立即的影響,它是慢慢疊加的,經過三個暑假的專題過後,我就有點勇氣去做一些看不見未來的事情。」
李悅寧認為現今社會變化快速,你永遠不知道擁有什麼樣的專長會對就業有幫助,因此很多大學生看不見未來時會恐慌、缺乏安全感,但是不要把大學當成職業訓練所,要把握機會做喜歡的事,你的努力絕不會白費。「雖然在醫學系做的事情又多又雜,但是現在回頭看都沒有白費,反而很感謝自己當初有努力做這麼多有趣的事情。」
沒有勇氣的示範
三個暑假的嘗試之後,李悅寧決定在2012年申請赴法國綜合理工學院機械系交換。「不過交換也不是為了幫助我的職涯發展才去的,純粹就是因為『我好想去交換喔』,以前沒想過要出國留學,所以想說待個一年體驗一下在國外念書的生活。」然而這一年的交換計劃,卻徹底改變了她的人生規劃。法國的課程、師資,以及學習的風氣和環境,都讓李悅寧感到開心與享受,讓她最終決定從臺大醫學系休學,留在法國綜合理工學院繼續攻讀天文碩士學程學位,循著機會邊走邊思考,就這樣一直留在法國,取得巴黎第七大學的天文及天文物理博士學位。
「我覺得規劃那麼長遠都沒有用。就像我那時候也早就規劃好了,醫學系七年、交換一年、再加上雙主修多一年,我總共大學要念九年,哪一年要做什麼都想好了,但之後都沒有執行啊。」李悅寧認為,規劃可以當作閒暇時候的消遣娛樂就好,不必花費太多心思。如果構思好的路程中出現了失敗,就坦然接受它,現實脫離計畫也沒關係,千萬不要太勉強自己。「當然(失敗)當下會很挫折啦,但一直停留在那裡是沒有用的,過了就算了。如果沒有達到本來預期的目標,那就看看有什麼方法可以達到,不用完全按照計畫執行也沒有關係。」
談起休學的種種考量,李悅寧簡單道,畢竟當時人就在法國,老師幫忙找了獎學金,當初申請的天文碩士學程也只有一年而已,念下去的阻力不大,因此也沒有感到特別迷惘。「我從來不覺得我在過程中有做什麼非常困難的決定。」李悅寧認為,做決定是需要情境的,而她的運氣很好,很多事情剛好水到渠成,而且都有退路,所以就不須要猶豫太多。而李悅寧自身的堅持,與心態開明的父母,也讓她能坦然安穩地做下這個決定。「那時候我說我要在這邊念碩士,我爸就說『不好吧,先回來把醫學系念完吧。』我媽就跟他說『人家只是告訴你而已。』他就沒話講了。」李悅寧笑道。
「很多人都很有勇氣,我覺得我是屬於沒有勇氣的示範,可以告訴大家:不需要很有勇氣,只要把當下的事情做好就好了。我做的很多決定其實打的都是安全牌,看到當下有一個機會可以去試,試了我應該會比較開心,那我就去試試看。但是就算沒有成功,我也可以回來把原來在做的事情做好,繼續完成它。」
開心、有點用,這樣就好了
李悅寧在2017年取得博士學位,進入巴黎地球物理研究所IPGP,進行以太陽系早期演化過程為主題的博士後研究,並在2019年回臺任教於臺灣師範大學地球科學系。她的專長是恆星形成,與流體力學、重力、磁場都有關聯,而且時間尺度很大,很難正確描述整個過程,須要大量學習、綜合各種因素多方考慮。在李悅寧眼中,這件事情非常複雜、困難,卻同樣有趣而迷人。除了做研究,李悅寧的教學生活充滿了意外,與學生們交流、備課,對於她來說都是十分新鮮的嘗試。其中也有困難與痛苦的時候,但李悅寧說,教職也是一種學習,對學習的愛,讓她因此慢慢開始樂在其中,在教學中慢慢成長、變得更加有耐心。
而李悅寧對天文跟天文物理有熱情嗎?「我覺得不要去過度強調熱情這件事情,那只是給自己一些無謂的壓力而已。現在社會有一點不健康,好像人沒有熱情就很失敗,我覺得這不正確。其實做一件事情,當下有一點開心,然後它好像有點用,這樣就好了。」
不要浪費自己的青春
對迷惘的大學生,李悅寧說,最重要的,是不要浪費自己的青春、不要讓自己後悔。「我覺得在醫學系讓我感觸很多的就是:有一些同學真的很不想念醫學系,然後被家裡逼著念,他們就有點自我放棄,在大學階段沒有認真地學習,或是認真地過生活、做一些可以做的事情,那我就會覺得非常可惜。」李悅寧認真地建議不喜歡自己科系的人:不要對生活失去熱忱。大學校園裡充滿了可能性,有多樣的課程、有優秀的同學,可以做的事情真的很多。不管是念書還是玩社團都可以,盡量把可以做到的事情、想做的事情做好,為自己找一點成就感、讓自己開心。「不要跟任何人賭氣,賭氣是件很可惜的事。」因為人生是自己的,所有的損失也是自己要承擔的。
「比起旅行,其實我比較喜歡過生活。」如果把人生比做一趟旅行,李悅寧喜歡long stay,喜歡走安全路線,雖然做了一些決定,但始終有個基地可以隨時回來,可以讓她有安全的退路、支持她去做很多特別的事。從醫學系休學、讀完法國天文博士學位、回臺任教,李悅寧的決定與思考方式似乎都與大眾所推崇的典範相異,卻自成一套富有哲理的原則。從高中開始對物理簡單的喜歡,透過李悅寧一次次的嘗試、打安全牌的邁步,逐漸明確、逐漸成熟。不規畫長期人生、不強求達成目標、不逼迫自己冒險,李悅寧的職涯路程證明:認真地對待生活、細細品嘗學習的快樂,不必很有勇氣,也能慢慢找到讓自己過得開心的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