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師:學會與迷惘共處才是人生常態

【學歷】台大工商管理學系企業管理組
【經歷】聯合利華、誠品、騰達國際娛樂宣傳企劃、台北金馬影展國際影展宣傳、光點台北戲院 影片行政經理、穀得電影有限公司宣傳企畫
【現職】
牽猴子整合行銷股份有限公司 總經理
【採訪 / 撰稿人】林麗珊

關於2022臺大人職場手冊刊物主題 — 「非直達車就業指南」,請參考該篇

常常從旅行當中開拓眼界、獲得嶄新想法的王師,他的理想旅行狀態是邊行邊看,享受每個當下。他在電影產業深耕18年,熱愛電影到在33歲那年創辦了牽猴子整合行銷,專做國片宣傳發行,如今已邁入第10個年頭。「現在比較知道輕重緩急,什麼東西完全可以放下,不需要糾結這麼久。」這是他一路上曾經深陷迷霧之中,撥雲見日後的豁達。

閉眼選科系,夢想功成名就

指揮中心才剛宣布防疫政策降級不解封,牽猴子就幾乎全體回復實體辦公,辦公室裡所有人井然有序,每間會議室熱火朝天地討論著企劃案,一如總監王師的風格俐落明快、雷厲風行。

43 歲仍然充滿活力,說話聲如洪鐘,王師在大學時期卻也曾面臨「不知道自己要做什麼」的迷惘困境。「我探索職涯是從進大學第一天到畢業那天都還在摸索。」王師憶起大學生活的時光,略帶自我調侃地笑道,「而且我延畢,所以花了整整5年。」

國中念美術班,讀師大附中時徜徉在國文經典當中,王師從小飽受文化薰陶,「我知道文學、藝術是真正能夠觸動我的東西,讓我獲得很多感動與養分,還立志想讀中文系。」不料,他笑稱高三不小心備考太認真,成績天天開漲停板,最後聯考一舉考到全國 200 名。

優異的成績與父母的建議讓他在選擇科系時心生動搖,在那個臺灣股市狂飆的年代,金融、證券、管顧業幾乎是文組生的夢幻職業,王師最終在志願卡上畫下臺大工商管理學系企業管理組,「我當時其實不知道工管系在幹嘛,但就想著現實上的功成名就。」

文青走錯棚,落入商業世界中

這個愛好文藝的青年,在大學第一堂初級會計學課,就受到震撼教育。在管一地下室的大講堂,會計老師對著全班同學說,「如果你們現在坐在這邊, 不覺得賺大錢是天經地義的事,我建議你趕快轉系。」王師突然意識到,自己好像來到了一個完全不熟悉的世界。

「我跟整個商學院,跟我們系上一直有種格格不入的感覺。」對才大一的王師來說,進大企業工作、賺大錢還是非常遙遠的事情,「我完全不覺得這地方有任何讓人興奮、刺激,覺得好熱血的事情。」

學業上的挫敗令他更加徬徨,當初因為不擅數學而選擇文組的他,進入管院無可避免接觸到大量微積分、會計學、管理數學等,「我大一下就被當了三個主科,真的唸得非常痛苦。」他的初級會計修了三次,到大五還在和大一新生一起修課,到現在都還會夢到當年考試被當,畢不了業的惡夢,「原來大學的時候自己好像很帥、不在乎成績,但其實成績是我非常大的恐懼。」

王師認為在大學是自由的場域,自律、有想法、勇於嘗試的人,很快可以找到新的看待世界的方式,朝自己的目標前進。「但像我過去沒有太多自我累積,也沒有自主意識學習的人,突然就爛在那裡。」他坦言,過去的求學之路就像是被規範好的輸送帶,而當時的他並不具備規劃自己大學生涯的思想準備跟客觀能力。

和商院價值觀不符、學業能力欠佳的青年王師,回憶大學生活做過最有系統的兩件事情就是看小說、電影和修很多歷史系的課。大一、二時,他翹課天天打電動、泡咖啡店、看獨立報紙、逛誠品,在臺大附近的《大世紀戲院》,二輪片一部看過一部。有時候前天熬夜打電動隔天睡到下午,看著空無一人的家中,發現身邊所有人都在軌道上,世界依然照常運轉,只有自己無所事事,「那種孤寂感很可怕。」

當時唯一讓他有感的課程是歷史系的課,他絕不翹課,也認真寫作業,「老師教給你的知識是幾百、上千年的,真的會覺得此時此地的困擾其實跟人類文明相比都不值一提。」事隔多年,當時在課堂中獲得的感動與啟發都還記憶猶新。

旅行開拓視野,思考職涯未來

大三那年暑假的旅行,是王師重新開始思考自己與這世界的關係的起點,他出國拜訪在加拿大讀書的高中好友,「第一次去歐美國家,帶給我很大的震撼。」他發現好友的同學,幾乎都在兼職工作,因為大部分的大學生都得自己籌高昂的學費,為自己的選擇負責。

跟大學同學去奧地利旅行時候,在青旅遇見來自世界各地年輕學生,很多人利用大學畢業前一年的時間到處旅行,他們認為,如果沒有先看過這個世界,怎麼知道未來40年,該跟世界處在什麼關係?

臺灣的教育體制,從來沒機會讓學生思考這樣的問題,「我第一次知道原來國外的學生是這樣看待他們自己的大學時光跟未來生涯間的關聯性。」王師開始意識到自己的不負責任,未來的工作會佔去人生大半的精華時光,「因為工作定義了你和世界的關係,甚至標誌你這個人一生該怎麼樣去講自己的故事,怎麼能不思考清楚?」

退伍後,他一開始因為延畢落後同儕的焦慮感,順工管系主流進入大外商聯合利華工作,第二個月就果斷地出辭呈,「當時我跟自己講說,不要騙自己了、你演不下去了。」告別那些讓他完全提不起勁也掌握不來的數字、報表、模型、市場計畫,也和許多人想像中典型成功人生一刀兩斷,「如果我人生中有某種定義上的成功,那絕對不是那種成功,我做不到。」他在自身偏好與主流價值的拉扯終於有些眉目,自己得依循心中的熱情來做選擇,「離職時,我告訴當時的老闆,我想做出版或電影相關工作。」

迷惘像麻疹,總得發過一次才會好

王師常用一個比喻來形容自己大一到剛畢業這段充滿挫敗與疏離的時光,他說,這就像發麻疹一樣,人一生起碼要經歷一次,早發比晚發來得好,晚發比不發來得好,「這樣的尷尬期,可能有長有短,但是有來都是好事,如果你能夠在裡面想通一些什麼,或摔了一跤但不致命,還能夠爬得起來,都是好事。」

他走得跌跌撞撞,回看這段找不到自己位置的漫長撞牆期,「我很誠實講,當時真的很不開心。」可是他認為那段探索期是人生中非常必要的, 這讓他真正開始明白如何與迷惘、無所事事相處、怎麼為自己的選擇負責,當迷惘再次找上門,也不再害怕去思考關於人生的困難問題。

離開聯合利華後,他先到誠品臺大小福店工作3個月,但喜歡一個產業跟真正投入又是兩回事,他發現在書店工作更像服務業,「工時非常長,又非常勞力密集。 」儘管辛苦,他也認識一票志趣相投的文青好友,王師就在朋友介紹下,開始了第一份跟電影產業相關的工作,到電影代理公司騰達國際娛樂擔任宣傳企劃。

從熱情到專業是真正的考驗

王師坦言,當時的自己既期待又害怕,歷經大學五年來的挫敗、聯合利華、誠品的短暫經歷都讓他懷疑自己,「我是不是一個現實意義上的loser,根本是社會適應不良症?」好不容易選擇一個自己可能喜歡的電影產業,萬一又適應不良怎麼辦?

他格外兢兢業業,非常認真看待這份工作的一切。「當你選擇一份你以為你喜歡的事情時,才是面臨真正考驗的開始,你究竟只能作為一個快樂的觀眾,還是能成為一個從業人員。」

幸運的是,半年後,他經手行銷一部他極度熱愛的電影《革命前夕的摩托車日記》,改編自拉美著名革命家切格瓦拉和好友的日記,紀錄遊歷南美洲的自我探索歷程,讓王師取得極大的共鳴,「我花了很大的心思跟努力宣傳,也做得很成功。」

政大傳院柯玉棻老師跟王師分享,那年傳播所招生考試中,好幾位考生都在試卷上寫下,看了這部電影後深受感動,這讓王師非常感動,也照到自己的自信,「我覺得天啊!我的工作好有成就感,電影真的很有力量,是非常迷人的,而且是可以改變社會、改變人生的。」

谷底反彈的堅定

之後數部電影的成功與迴響,才讓王師肯定自己選擇的路,「原來我可以把一部電影行銷得非常好,我應該可以一輩子吃這行飯的。」隨著工作經驗累積,2008到2011期間,是王師的另一個迷惘時期。從電影宣發、國片、紀錄片、影展、戲院,在產業中各個位置都有了經驗,他開始思考自己還能夠有什麼創造與突破,「我當時就有個感覺, 我可能會創業。」

2011年他與兩位股東李烈、馬天宗創立牽猴子,在這一條顛簸的創業路上,王師認為自己很幸運,不僅找到一個自己熱愛的產業,更有許多貴人不求回報的幫助,「甚至在我把事情做得一團糟,闖了大禍時出來幫我收拾。」

他口中的大禍是牽猴子成立的第5年,因為擴張過快而面臨經營危機,當時公司另外兩位股東給予很大的支持。度過這陣混亂後的谷底反彈,讓牽猴子的經營站穩腳步,王師也看清楚「內容」是電影產業的核心,投入更多心力在原創作品的開發上,推動《返校》、《怪胎》等叫好又叫座的紀錄片與電影,也拍出漫畫家鄭問的紀錄片《千年一問》。「在創作的過程,跟它可能帶來的影響力,都讓我很興奮,也讓我覺得公司對社會是有益的, 」他發現自己的工作能與社會產生連結,而且有正向影響時,也才更加肯定自己走在對的路上。

每個人一生終究只能為自己負責

談起牽猴子正在進行中的新計畫,王師的眼中仍然燃著熊熊熱情的火光,一如當年那個喜愛電影的少年。問起他從當年的選擇一路走到這裡,滿不滿意自己的生活,他沉吟了一會,「如果你問我現在當下,我滿意得不得了,可能跟其他人口中的成功並不一致,但每個人一生終究只能為自己的人生負責。」

「我覺得要讓大家知道,迷惘是生命的一部分。」王師說,他建議交朋友、讀書和旅行,這三件事情可以幫助我們比較平順地度過迷惘時期,「這可以打開你的眼界,豐富你的生命。」

「年輕的時候,其實就是用盡全力做這三件事情,他們會成為你一輩子的養分。 」王師笑道,「這樣你就不會覺得自己 21 歲的迷惘有多了不起,因為之後還有40、60歲的迷惘呢。 」

--

--

Passion Worker 臺大人職場手冊

《Passion Worker臺大人職場手冊》由臺大職涯中心發行,透過採訪不同領域的臺大傑出校友,讓學生在生涯規劃上能有更豐富的資訊參考。2024 Passion Worker 臺大職場人手冊主題「What's Your PLANe?」將學校喻為機場,每位學生將在畢業前夕來到登機口,選擇屬於自己的班機,挑戰未知的藍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