蕭毅——在思考與觀察中不斷收穫
【2020 臺大人職場手冊】蕭毅,生醫 X 電資的跨領域研究者(電機系、化學系、生醫電資所)
關於2020臺大人職場手冊刊物主題——「大學無用論?」,請參考該篇。
蕭毅 — — 在思考與觀察中不斷收穫
【學歷】臺灣大學電機工程學系、臺灣大學化學系、臺灣大學生醫電子與資訊學研究所
【經歷】美國農業圖書館生物資訊軟體開發實習、沛智生醫資料科學家實習、宣捷生技資料科學家與軟體開發實習、新加坡大學癌症研究中心實習
【採訪 / 撰文】陳俞潔
傍晚時分的咖啡廳裡,人們大聲交談、抒發一天的辛勞,而在這嘈雜的背景音下,蕭毅正要開始分享過去在臺大求學的心得與方向。2019 年才從臺大生醫電資所畢業的蕭毅,大學時期就讀於臺大電機系,並同時雙主修化學系;除了在課業上勇於跨出本科系,蕭毅也擁有豐富的課堂外經歷,諸如實習、競賽參與……當眼前充滿無限的可能與機會,蕭毅如何在有限的大學四年中摸索出自己的方向?又如何將這四年時光的效益最大化?
初入大學的挫折與探索
剛進入大學時,蕭毅考量到科系資源分配與學習範疇,選擇就讀長久以來一直是二類組第一志願的電機系。但實際上,蕭毅在高中有過許多參加化學競賽、科展、實驗的經驗,身旁也結交了一群同樣對化學有興趣的朋友。另一方面,囿於當時電機系的課程規劃,大二學生需修習許多必修課,相對地增加了從系上課程所產生的挫折感。
正因如此,蕭毅曾經陷入矛盾之中,對於自己是否確實對電機系所學抱持熱忱產生遲疑。在經過評估與考量後,蕭毅決定繼續攻讀電機系,並以雙主修的方式進入化學系,重新拾起過往與化學間的聯繫。
有趣的是,談到在臺大求學生涯中令他印象最深刻的一堂課,蕭毅毫不猶豫地答道,「信號與系統。」這門由電機系李琳山教授所開設的必修課,乍聽課程名稱,似乎不太平易近人,但蕭毅說,這門課的特別之處在於期末的「信號與人生」特別課程,利用這堂課,教授向同學們細數自己一路走來,在求學生涯、研究過程的心路歷程,並以自身對學術研究的看法勉勵同學們。
「這門課啟發我滿深的。」蕭毅以頗具深意的小說《小王子》為喻,「其實第一年聽的時候的感覺,跟我大學畢業後再看一次(課程逐字稿)的感覺,和我剛念完碩班的時候、甚至是我現在看的感覺,都完全不一樣。」
即使是相同的一段話,在不同的時期、以不同心態重新檢視,蕭毅都能從這份「信號與人生」的講課內容之中得到啟示與全新的感動,即便蕭毅笑著說,可能「信號與系統」講授的大部分內容早已被他忘光,但這或許才是對於「學習」最完美的詮釋吧!
而在課堂之外,蕭毅坦言他也曾翹過不少課,電磁學、電子學……,當這些所謂的「硬課」填滿了課表,學生彷若考試機器一般重複著運算與解題,蕭毅不由得質疑學習這些知識的意義、重要性為何,這些事是否值得佔去大學生活中偌多時間?
起初,他選擇在翹課時以打球來放鬆疲憊的身心,但他同時也暗自決定,應該好好利用這些時間來探索、尋求更多觀點,因此蕭毅透過參加程式語言讀書會、基因工程競賽、黑客松活動等等,在與他人互動、團隊合作時,藉機觀察其他人都如何進行安排。
累積實力:跨領域結合
如同大多數學生,蕭毅在求學過程中並未執著於要先規劃好課內、課外活動的調配比例,而是在日後回頭檢視時才發現,大學時期運用時間所投入的每件事,其實就如同投資:也許當下並未得到回饋,但從長期來看,或許能夠從中收穫閱歷。
蕭毅便是如此,大一時,他曾修生物修得非常痛苦,他為此撂下狠話,未來絕對不從事生物醫學的相關研究;到了大二、大三,他則陷入寫程式的煉獄中,於是他又暗自下定決心,將來的工作絕對不要再與寫程式扯上關係。
微妙的是,這兩件事卻與他現在所專注、抱持熱情的領域密切相關,「有時候人生就是這樣,滿有趣的。」蕭毅無可奈何地笑著說。
電機與化學背景出身的蕭毅為什麼選擇跨進了生醫研究呢?「雖然我在考試方面不喜歡生物,但是就自己閱讀、學習上,我其實並不排斥。」扣除掉考試的部分,蕭毅對日常生活的各種生物仍具有著一定程度的好奇心,使得他願意在課堂外吸收相關資訊。
另一方面,人生中突如其來的意外──母親罹癌──迫使蕭毅去思索自己所學為何,在那個當下,蕭毅試圖將專長應用於醫療之中,也因此他就讀了相關領域的碩士班,接觸到癌症檢測等研究題目,期待自己有天能提供社會更實質的回饋。
對蕭毅來說,成就感或許是決定他職涯發展的一項重要因素:假如能在研究上有所突破、使醫療技術大為進步,人們的受惠無形中將帶給他成就感,同時也激勵他持續耕耘。
「我在媽媽化療的過程中會去醫院,看到病人痛苦的樣子,我會覺得自己應該要去做一些能改善這方面的事情。」藉著生命中一個離別的歷程,蕭毅意識到癌症在現今社會的高發病率,並觀察到其他病患、病患家屬對於篩檢、治療的需求,因此回過頭來檢視自身所擁有的能力,進而透過實質行動,積極地做出改變。
給學弟妹的建議
蕭毅鼓勵學弟妹遭遇挫折時別太快放棄,
「不要排斥犯錯,其實誰沒有犯錯的時候?現在犯錯的成本甚至比以後犯錯的成本還來得低。」
從另一個角度來看,「犯錯」或許也提供了無數次思考的機會,在這些試驗之中,更有可能會獲得意外的收穫。
至於針對不清楚該如何尋求學習管道的理工科學弟妹,蕭毅認為,選擇進入實驗室是一個不錯的學習途徑,課堂上的知識吸收亦同;然而他也強調,找到適合自己的資源是件重要的事,每個人理解事物、描述學問的方式各有差異,這影響了個人在學習上的吸收度,況且如今知識的來源並不僅僅侷限於書籍,要多方嘗試、不怕失敗。
摸索適用於自己的教材是如此,對於人生方向的探求亦同,蕭毅說,
「有時候我們看起來是在亂闖,但是你回過頭看,是不是有一個脈絡?或者,你其實在往某個方向前進?」
接著,你就可以更進一步地去評估,這到底是不是自己所預期的方向?假如不是,那你又該準備些什麼以做出改變?思考著這些問題,一步接著一步,凡是走過的路都會成為旅途中積累的回憶,甚至在未來的某天重新被加以運用
「我是一個愛思考的人,所以我會覺得你不管在做什麼,過一陣子之後,你應該回頭思考這件事情帶給你什麼意義。」如同蕭毅,背起了裝載滿滿能量與技能的行囊,繼續前行。
想知道 20 位臺大校友精彩的人生故事嗎?
想知道 20 位臺大校友對於大學的反思嗎?👉11 / 25 (一) 起 文字稿件逐一上線
👉12 / 04 (三) 臺大 #校內限定 實體版本正式發行░░ 領取地點 ░░
📍職涯中心
日期 | 2019年12月04日 (三) 起 #發完為止
地點 | 臺大職涯中心(心輔中心旁、椰林小舖對面)
📍第一學生活動中心
日期 | 2019年12月04日 (三) 起 #限量300本
地點 | 活大自助餐對面
📍社科院圖書館
日期 | 2019年12月04日 (三) 起 #限量200本
地點 | 社科院圖書館大門右側展櫃
📍醫學院
日期 | 2019年12月04日 (三) 起 #限量70本
地點1 | 醫學院圖書館外側走廊長桌
地點2 | 醫學院學務分處辦公室
地點3 | 臺大女六舍一樓電梯外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