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佳音:不斷磨合的熱戀中

【學歷】臺灣大學政治學系
【經歷】策展主題跨界當代藝術丶設計與科技,持續關注當代藝術與新創商業模式。曾以創業項目SCREEN Studio入選紐約藝術基金會創業競賽決選,並受Design Anthology等媒體採訪。多年為國內外藝術媒體寫作報導與評論文章,包括藝術新聞(The Art News Paper)丶artnet丶典藏藝術,以及寫作相關個人專欄。
【現職】藝術顧問、策展人
【採訪 / 撰文】鄭惟馨

紐約大學研究所畢業後,佳音長年住在紐約,工作足跡遍及臺台灣、大陸、美國,對於當代藝術市場侃侃而談。今年因為美國疫情嚴重,才有機會在佳音回臺台期間與她面對面交流。被問及若以感情狀況為比喻,自己的工作正處於哪個階段,佳音眼中帶笑地說:「任何一段感情都需要不斷的磨合,因為你跟自己、跟任何的人事物都不會靜止不變,在五年、十年之後,你已經不是當年的自己了,因此需要不斷的調適、尋找動態的平衡狀態。」她說,「這也是我對於工作的想法,進入職場後,這份工作同樣會隨著你的經驗、眼界,不斷的磨合、找到下一個平衡點。」佳音認為無論是工作或感情,「磨合」都是持續性的狀態而非一個時期,因為沒有不變的事物,而如何在過程中找到彼此舒適的平衡點是件非常重要的事,「不斷磨合的過程也持續的熱戀,兩者同時並行」她說。

藝術工作者在做什麼?

採訪當日約在佳音住處,她身著一件帶點中國風情、類似旗袍的連身裙,舉手投足散發典雅氣息。陳佳音給人的第一印象是氣質脫俗的古典美,彷彿剛從畫廊走出來,渾身圍繞著仙氣。

長駐紐約的她正經營著自己的藝術事業,從策展、藝術諮詢,到協助客戶收藏投資藝術等各種服務。以策展來說,針對不同的客戶需求,提供的服務也不盡相同。從前期資訊收集、展場規劃、藝術家的聯繫溝通,到布展、燈光音響都需要處理;如果是新媒體藝術,甚至還會遇到各種器材設備的技術問題。至於幫忙客戶收藏藝術品,則需要對於相關藝術家的市場暸若指掌,分析、撰寫市場報告,並且找尋適合的時機、方式與管道。

80%的瑣碎、20%的浪漫 — 顛覆你想像的工作現實

和多數人們對藝術工作者的浪漫想像不同,實際的工作內容充斥了許多繁瑣的細節,尤其又是創業,其中的甘苦鮮為人知。「80%都是一些細節,從每項工作流程的掌握、到公司的行政事務與財務管理,這些對小型公司都滿有影響。」她說,不過從另一個角度來看,正因為自己掌握,才有更多的空間與更大的挑戰。藝術顧問業其實也是服務業,Client service是很重要的環節,絕對不只是天馬行空、自由揮灑,而是要提供讓客戶感到有價值的服務,這也是很多人對於藝術顧問行業的誤解。

不過創業這條路雖然辛苦,但自己從零開始,能掌握的事情更多。「每次遇到困難或挫折,我都會提醒自己其實這是很難得的機會,讓我有這麼大的空間去發揮,當然有多大的空間就有多大的責任,所以我覺得這個工作有趣和辛苦的地方是一體兩面。」佳音答道。

儘管工作內容看似有很多與藝術無關的事,但佳音認為無論身為策展人或是藝術工作者,最重要的還是回到「專業」實力上,提供的「產品與服務」才是長期經營的勝負關鍵,因此累積藝術的敏銳度仍是這個產業裡的關鍵能力之一。

家庭薰陶及交換經驗,是她藝術生涯最大的推手

佳音出身於古典音樂之家,爸爸是聲樂家、媽媽是鋼琴老師,耳濡目染之下,讓她從小就對藝術產業有著模糊憧憬。儘管尚未確定自己在藝術產業中能做什麼,她對藝術的興趣仍促使她在大學期間修遍了所有和藝術有關的課,例如音樂社會學、西洋歌劇史、東南亞佛教藝術,但因為臺大較少藝術科系,通識課程的專精度與廣度有限,因此直到大四時她去日本筑波大學交換,接觸了藝術史的課程,這才真正開啟了她心底的藝術之眼。

回國後佳音更確定自己的方向,儘管沒有相關經驗,從臺大政治系畢業後她決定第一份工作就進入藝術產業,也幸運的找到一間新創公司,從此進入了藝術產業的大門。「我永遠記得第一次去藝術展覽的開幕茶會有多麽尷尬。我的個性本來就安靜,不了解藝術家的作品、也沒有藝術圈的朋友,老闆交代我去參加,於是我就在人群中杵了三十分鐘,一位前輩上來幽幽的說了一句:『你竟然還在這裡呀?』我當時連一句話也回不上來,覺得臉上好熱。」

後來佳音想出了一個方法,適合像她一樣內向容易緊張的個性,「在開幕前一定要先做藝術家的功課,到了現場,無論遇到誰都可以簡單的聊聊展出作品,當大家都忙於社交寒暄,只要有一個人願意跟你說話就成功了一半。」佳音說,這些小訣竅也意外的培養了她採訪的能力,對於她日後的寫作都很有幫助。

兩年下來,藝術媒體、畫廊運作、藝術經紀、展覽策劃與美術館的行政佳音都大致接觸過,這些工作經驗幫助她快速累積產業知識,成為了她往後職涯不可或缺的一塊基石。也因為如此,讓她爾後順利申請上教育部的留學獎學金,前往紐約大學就讀視覺藝術管理研究所。

有趣的是,佳音認為研究所的課程效果有限,在職場的學習經驗反而對她的實力更有幫助。不過正因為校區就在紐約市中心,讓她能夠快速了解紐約當代藝術的生態,成為她日後在美國打拼最好的跳板。

大學是四年通識教育,科系不一定要跟工作有關

被問及從政治系畢業後轉換跑道到藝術的過程中有無掙扎,佳音悠悠地說:「當年考進政治系是個意外,我念的政治理論組其實沒有明顯的職涯方向,所以比起掙扎,我覺得更多是徬徨。」

她認為大學都還是通識教育,同儕間視野的交流及人文素養的訓練可能更重要,例如她在政治系十分喜愛的政治理論和政治哲學,對於她往後了解藝術史其實有很大幫助。「我並沒有用取捨的方式想這件事,雖然沒有從事政治相關的工作,不表示那些讀過的東西就浪費了。」她說。

「人生本來有很多掙扎跟取捨,畢業當然會徬徨,覺得這是天大的事,但進入職場之後才會發現還有更多更大的挑戰。不過人生就是這樣,不可能是風平浪靜,只要還有勇氣繼續前行就好。」佳音分享自己心路歷程的同時,也鼓勵非藝術科系但未來想往藝術發展的同學,可以透過「實作」來確定自己是不是真的喜歡一個產業。「藝術產業其實很廣泛,最好的方式就是透過實習或工作直接嘗試。」佳音建議。

發掘興趣是一個「過程」

「迷惘很正常,每人都會迷惘,卻沒人告訴你並不會隨著年紀增長就不再迷惘。」她說,談到給學弟妹的建議,佳音以相當開闊的心胸去看待這件事。「人生很長,並不是看一時之間的勝負,當下也許覺得這是一個瓶頸,把自己逼得喘不過氣,其實那是因為你還沒有看見更寬廣的風景,長遠來看,工作或志向都回歸到生活上。」她認真的說。

佳音認為發掘興趣或志向是一個「過程」,而不是一個「關卡」,在現在這個時間點不用給自己太多壓力,而是去享受過程。她建議同學把問題拆開來探索,分成「理想生活、擅長的事、喜歡的事」三個部分去討論,並透過實習或工作去找尋自己的標準在哪。

「在畢業前確定自己的志向,不表示你是人生勝利組,也不代表解決了人生難題、從此一帆風順。」佳音緩緩地說。如她所言,人生並不是像遊戲一樣層層打怪破關,無論是工作還是志向,都需要時間與經驗的沈澱醞釀。「我最近常常在想,其實每件事情都是一個過程,也像是一段旅行。你需要真的看見風景,並且靜心等待旅程途中發生的每一件事。年紀越輕的時候,越以為世界是因果相成:努力就會成功、有志者事竟成,其實人生哪有一件事這麼簡單呢?」佳音說。

浪漫 VS 理性:放風箏的同時也要緊握繩子

「以前的我會把工作分為兩種,一種是有興趣的工作,一種是沒興趣的工作。之後才發現任何工作都有喜歡和不喜歡的部分,要自己去找到平衡。」如她前面所說,現在的工作有趣和瑣碎同時並存,且除了興趣之外,佳音認為生活方式也一樣重要。「你喜歡穩定的生活,還是以飯店為家的日子?如果現在不在意日夜顛倒、居無定所,那五年、十年後呢?」、「藝術產業更多是人與人之間的關係,公司機構的規模也比較小,如果喜歡在一個有明確升遷制度的大公司,那藝術產業可能不是最適合你的地方。」短短幾句道出她在職場多年的心得。

「我的個性有點天馬行空,不過經驗讓我知道要更務實,所以如果要精進自己的能力,我認為自己務實的那一面可以更好,就像是放風箏的時候底下一定要有繩子,風箏才能飛的更高。」以風箏作為比喻,似乎也不失為一個浪漫的想法,就像是她曾在《今周刊》採訪為自己下的註解:極度浪漫又極度理性。這是在藝術圈走跳多年的她最大的感言,也是她自己的化身。

--

--

Passion Worker 臺大人職場手冊
Passion Worker 臺大人職場手冊

Written by Passion Worker 臺大人職場手冊

《Passion Worker臺大人職場手冊》由臺大職涯中心發行,透過採訪不同領域的臺大傑出校友,讓學生在生涯規劃上能有更豐富的資訊參考。🎠2025主題《自遊通行證》看24位學長姐如何在人生的十字路口上決擇✨人生的每一個際遇 都成就了現在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