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昱築:找一個目標,將工作作為使命
【學歷】臺灣大學日本語文學系雙主修政治學系
【經歷】美商美敦力醫療產品股份有限公司 區域業務代表
【現職】台灣好室有限公司暨Impact Hub Taipei (社會影響力製造所) 共同創辦人暨執行長、行政院青年諮詢委員會委員兼副召集人
【採訪 / 撰文】劉若鏡
大學時期積極參與公共事務,並確立未來工作志向為「幫助人、接觸人」的陳昱築,畢業後先進入了與大學所學截然不同領域的外商醫療產品公司,成為能以醫學知識解決患者產品問題的醫藥業務。再到從業務工作辭職,和學生時期結交的好友共同創立臺灣第一間Impact Hub,將社會創新的育成服務與國際資源帶進臺灣。而說到今年的手冊主題「工作戀愛學」,陳昱築比喻,現在的自己,已是和工作進入了感情的「穩定期」:能知道自己現在想要做什麼,也知道自己的長短處,並擁有了優秀的工作團隊能互補。並且,陳昱築認為,工作除了「for profit 更應該for purpose」,一份有使命感的工作,能讓人在人生的漫漫路途上更有前進的動力。
創業是第一次,邊走邊看、邊走邊學
走進位在捷運中正紀念堂站附近、原是北一女教師宿舍的臺北NPO聚落(由Impact Hub Taipei經營管理),一間一間的辦公空間與開放式的討論空間裡,滿是人們鮮活的談話及手指落在鍵盤上的輕響。
Impact Hub Taipei現今的業務內容主要分為三塊,除了對社會創新事業提供辦公空間以及孵化加速的服務外,也協助企業CSR(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 企業社會責任)策略規劃並與企業合作進行社會責任的實踐。如此多元的業務讓每個員工都必須身兼多職,因此從社會新創公司的育成計畫、企業客戶開發與溝通,到與政府關係的維護,都是陳昱築Rich執行長的工作範疇。
以Rich與另一位共同創辦人張士庭Oliver發起引進Impact Hub到臺灣的計劃為起始,Impact Hub Taipei一路成長到現在約15名員工的規模。Rich很坦誠地說,在創業一開始,是很單純地希望能做好支持社會新創的工作,但這個過程中卻也遭遇重重關卡與挑戰。
例如在Impact Hub Taipei第一個據點成立時,曾經分不清目標、過度注重硬體設備,導致700萬的資本額其中的450萬,花在整修裝潢,進一步導致公司資金不足的危機。儘管優質的辦公環境確實是他們提供服務的一環,但好的孵化計畫,才更能支持社會創新立基的根本。因此,在之後的新據點拓展中,Rich就開始有了「輕資產」的概念,在建立臺北NPO聚落時,緊抓每一份資源的運用,不僅對辦公室內每一項裝潢支出瞭如指掌,並成為大金空調商業冷氣租賃的國內首例,省下公司需要賺兩年的資金,將寶貴的資源,投注在更需要的地方。
「一個難關來,解決他,再往下個難關邁進。」Rich認為,要做好現在的創業工作,能從零到一的抗壓力、抗風險能力以及執行力,是他能持續不畏風雨阻擊而能持續向前邁步的關鍵。
從醫療產品業務到社會新創
其實在創業之前,Rich曾在一間知名美商醫療產品公司擔任業務代表三年。而進入這個行業的契機,就要說到大學時他確立的工作目標:「能幫助人與接觸人」,因此即使對醫學領域毫無知識基礎,Rich也決定接下挑戰,進入醫療產業。回想起在入職前當兵時站哨瘋狂看解剖學,與菜鳥時期每天下班苦讀醫學文獻的情形,他仍記憶猶新。
業務的工作內容雖然包含了跟刀、衛教、產品管理、行銷,甚至是病友會活動策畫等眾多繁雜事務,但能與醫生、病患接觸溝通,並且透過醫療產品實際幫助病患康復的型態,也讓陳昱築對工作充滿熱忱與成就感。然而,在工作漸漸上手後,或許是公司看到了他的潛力,便將Rich從神經內外科產品線轉調到需要24小時待命的主動脈血管支架產品部門。需要這類產品的病患通常處於性命垂危的緊要關頭,因此負責北區醫院的Rich有時還需在一小時內以最快的速度到達指定的醫院,而他的假日也幾乎都在醫院中穿梭。在這樣高壓的工作情形下,Rich說:「原先我可以幫助到人,但我發現我無法休息,這樣的狀態下,我無法以最好的狀態幫助到人,甚至是幫不到我自己」,因此也促使了他全職投入引進Impact Hub到臺灣的計畫。
不過,雖然離開了這份工作,但並不代表業務的經驗全無意義,在這三年當中,Rich學到了資深業務為達業績目的而能使出渾身解數的工作態度、理解客戶需求之法,及外商大公司的規章與員工制度,這些心得與學習在草創時期都對他幫助很大,也對作為社會企業而不是非營利組織的Impact Hub Taipei之生存有益。
如何形塑工作「理想型」的形狀?
詢問到是如何在眾多職業選項中找到自己的「理想型」,Rich回答,學生時期的多方嘗試,是他形塑自己工作「理想型」形狀的不二法門。例如從高中時期就對公共議題感興趣的他,在大學時期即積極參與學生自治以及被遴選為當時行政院青輔會青少年諮詢小組委員,並從此確立自己未來職業「幫助人、接觸人」的發展方向。
除了公共事務以外,社團經驗也讓陳昱築更進一步了解自己的興趣和能力所在,例如:到日本就讀暑期學校時發現日本學生對認識臺灣有高度興趣,因此回臺創立臺日學生交流會、參與第一屆臺灣大學廣西和蒙古服務志工隊和創辦Passion Worker臺大人職場手冊等,讓他明白了自己享受從零到一的創業和解決問題的過程,並且練習越做越好,為後來的創業鋪下基礎。
回到對公共事務的初心
大學雙主修政治學系國際關係組的Rich,在學時參與許多校內外的公共事務,許多當時的夥伴朋友後來也都投身政府體制,而他也曾夢想過當外交官為國服務,但卻因發現外交官工作或許與自己喜愛的「從零到一」行事模式不符而放棄,因此選擇進入私部門努力,到如今個人創業。
然而,Rich也一直沒有將對公共議題的熱情放下,目前在私部門領域經驗和影響力得到一定成就的他,受到邀請並經過遴選成為行政院青年諮詢委員會委員,並且選上副召集人,再度喚起他回饋並貢獻社會的初衷,希望將自己體制外的經驗帶進體制內,影響政府公共決策,達到公私部門「裡應外合」的目標,幫助社會創新和青年創業等議題。
現在的Rich,除了Impact Hub Taipei執行長的工作之外,日常會貢獻三成以上的時間投入公共領域,期許能為社會帶來更大的正向影響,儘管看似與當年預設投入體制內的路徑並不相同,實際上卻是另闢蹊徑,找到更適合自己的做法。
從Passion Worker創辦人到受訪人
最後,在邀訪時意外得知Rich為當年畢聯會學術部長,也就是Passion Worker手冊創辦人,到現在成為自認已和工作進入感情穩定期的受訪人。Rich非常鼓勵和建議學弟妹,在學時若感到迷惘,能到職涯中心探索資源,或是進行兩個面向的努力:第一,多方嘗試自己的能力和興趣。第二,做每件事情時思考三個層面 — 經濟、社會/文化影響、環境影響,當兩個面向都能達成的時候,或許就找到了個能讓人有使命感的工作,而一份有使命感的工作,才能讓人在人生的漫漫路途上更有前進的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