龔建嘉:乳牛醫師的人生實驗室
【學歷】中興大學獸醫系、臺灣大學獸醫所、美國康乃爾大學乳牛營養短期學程
【經歷】乳牛保健食品公司獸醫師、獨立巡診獸醫
【現職】現職:鮮乳坊創辦人暨大動物獸醫
【採訪 / 撰稿人】洪筱真
關於2022臺大人職場手冊刊物主題 — 「非直達車就業指南」,請參考該篇。
鮮乳坊創辦人龔建嘉畢業於中興大學獸醫系、臺大獸醫所,雖然從大學時期就在獸醫領域深耕學習,但有別於多數獸醫系學生常選擇的寵物醫療服務,他考量到自身興趣以及獸醫界的資源分配不均,很早就選擇去探索伴侶動物以外的領域,非典型的探索與嘗試也使他踏上一條人煙較少的職涯路。
獸醫百百種,我要成為哪一種?
從國中起,龔建嘉就對生物學科情有獨鍾,打定主意要讀相關系所。進入中興獸醫系後,他發現獸醫領域多元、分類詳細,還了解到獸醫原屬於農業的一部份,是先從牛、馬等經濟動物發展而來,而非側重於現今獸醫系發展主軸 — —寵物。他也觀察到,在研究與醫治伴侶動物與其他動物時,出發點與思考模式南轅北轍。像狗、貓等寵物醫療目的是維持健康以陪伴人類,牠們通常是被帶至獸醫院接受一次性檢查或治療,貓狗的疾病也較像人類的醫療分科方式,且每回求診顧客都不同;而像經濟動物的醫療原則是預防勝於治療,獸醫通常前往固定牧場服務,有些動物甚至是群體治療,而不像寵物接受個別治療。觀察中,龔建嘉也看到伴侶動物享有的醫療資源遠多於其他類動物,他想:「好像多或少我一個貓狗獸醫沒什麼差別,就算沒有我,貓狗還是會獲得很好的服務,但如果少一個乳牛獸醫、野生獸醫或禽病獸醫,可能就差非常多,因為臺灣這方面醫療比例是很不足的。」同樣當獸醫,如何才能讓自己發揮最大價值,自此成為龔建嘉的主要課題。
當時他較有興趣探索野生動物和經濟動物。大三時,他去屏科大野生動物保護中心服務,去照顧紅毛猩猩、馬來熊、蜥蜴等動物。相比於貓狗醫療的標準處理流程與完善的文獻與設備,野生動物的參考資料不僅少,也不會有足夠預算去購置適合每種野生動物的醫療器材。因此研究與醫治野生動物時,龔建嘉須要發揮創意,就地取材,解決各種出乎意料的問題。雖然未知讓這份工作極具挑戰性,但正契合他喜歡做不同事情的個性,也符合他對獸醫這份工作的想像 — — 不一定有保障但工作內容多元有趣。不過,在大四跟著老師至乳牛牧場出診時,龔建嘉發現自己喜歡乳牛牧場空氣中的牧草清香,也很喜歡一一為牛隻治療,幫牠們走出病痛、恢復健康。整體來說,乳牛牧場的工作環境更適合龔建嘉,他也享受在牧場裡須要臨場發揮的挑戰,這些實務經驗因此引領他走上乳牛醫師的路。也享受臨場發揮的挑戰,最後選擇成為乳牛醫生。
跨領域 — — 發現更大的世界
龔建嘉說,在臺灣獸醫系約有5、6成的學生會成為貓狗醫生,2、3成的學生會走向公務體系。許多系上同學一開始就決定成為貓狗獸醫,不少人甚至在大一時就至貓狗醫院實習,畢業時早已熟稔貓狗醫療實務。相對於典型走向,從大學時就在走小眾路線的他,雖然不擔心探索無果後會一無所獲或失業,但仍會慌張,仍會擔心最後若回頭選擇當寵物醫生,實力會落於人後。不過,他非常清楚,如何探索與選擇都無對錯之分,最重要的是為自己負責,別怨天尤人,否則可能會覺得人生過得很失敗。「探索其實是孤獨的,只有自己才會知道自己想要什麼」,與其期望他人給答案,不如對自己的選擇篤定一點,這樣探索之路才會走得寬心。
龔建嘉的探索不僅在於獸醫系內,他對跨領域也躍躍欲試。他曾加入戲劇社,享受演戲的樂趣;也曾廣泛選修中文系課程。人文領域對他來說趣味十足,觀察科學與人文兩個世界的迥異,讓他的世界更多元。「人生就像一場實驗」,對某件事情有興趣不妨去試試看,他建議最好要將有興趣的領域了解至基本程度,至少要將這個領域學到60分,因為「多會一點才有可能在橫向連結用上這些經驗並產生價值」。他也認為不須設限領域,去探索和出身領域截然不同的領域也很棒。有些人可能擔心去接觸風馬牛不相及的領域對自己應該沒什麼助益,但龔建嘉說:「能不能堆疊跨領域的經驗是自己的事,也許你有能力拼起來呢?」這並非紙上談兵,他在臺大就讀獸醫所時,就曾去森林系修課,學習森林系同學常見的GPS定位的軟硬體應用,並將這些技術帶回獸醫圈,應用這種空間分析技術來分析牧場,以追蹤與研究乳牛的相關疾病分佈。龔建嘉以行動顯示,跨領域學習是否能開花結果,取決於自己是否能發揮創意,將知識的應用結合自身專業,拓展出無限可能。
成為獸醫界的「關鍵少數」
以日本的乳牛「醫病比」為例,臺灣約需要100位乳牛獸醫才夠,但目前卻只有約20位,而龔建嘉則是這群少數人中的年輕人才。在他的乳牛醫師養成之路上,最關鍵的時期莫過於就讀獸醫所期間。當時他同時兼顧實驗室診斷與臨床診斷兩方面,白天時跟著已退休的蕭火城老師在校外出診,傍晚後再回到實驗室做實驗到深夜,除此,他還身兼兩個家教工作。雖然研究所期間生活節奏緊湊,但長期與蕭火城老師的相處不僅讓他累積更多實務經驗、獲得許多酪農的信任,老師的人生觀與價值觀也對他有很大的啟發。龔建嘉說蕭火城老師開朗熱情、樂於接受挑戰,白天是乳牛和馬匹的獸醫師,晚上則經營自己貓狗動物醫院。對龔建嘉來說,蕭火城老師的生活是他的理想人生,不論在技術實務或待人接物上,蕭老師是影響他最深刻的人。
研究所畢業、當兵之後,26歲的龔建嘉終於正式投入職場,在一間乳牛營養保健食品公司擔任獸醫師,平時會到牧場幫牛隻診療,並以顧問的角度協助牧場改善牛隻飼養環境與情況。在這段兩年的工作間,他意識到自己的專業只限縮在疾病醫療而已,雖然他能將疾病分類以制定解決方法,但自己對於飼養管理、營養配方這兩方面不甚了解,難以釐清根本病因,無法治標又治本。因此,他辭職前往美國,在康乃爾大學短期進修乳牛營養。
回國後,他沒有加入任何公司,而是擔任自己接案的獨立獸醫師,客戶多是之前工作時認識的酪農戶,彼此早已建立了信任關係。獨立接案期間,龔建嘉每天早起至牧場出診,結束工作後跟酪農聊天泡茶、享受農村光景,下午還有些時間外出逛逛。對他來說,這樣閒雲野鶴般的生活就是心目中理想的獸醫生活型態。
開鮮乳另扇窗,拓職涯新方向
為了工作方便,原為臺北人的龔建嘉在擔任獨立獸醫時就移居雲林,不過,他仍經常回北部。回臺北時他也常去上各式各樣的課程,如:行銷、電子商務等等。其中他上的一門短期行銷課程要執行組別專案,龔建嘉便在組內提出「鮮乳坊」的構想,希望以合理價格收購鮮乳,以此鼓勵酪農生產高品質的鮮乳,這樣不僅能使消費者安心飲用,也能促進酪農業產業升級。其實當時他未想過創業,單純只是不滿大廠的收購模式,有點「憤青」地想要改變整體有問題的酪農產業環境。有了構想並架設好行銷網站後,抱著試試水溫的心態,他與組員將鮮乳坊放上群眾募資網站,看看這個構想對於大眾來說是否有價值。沒想到專案廣受支持,光是第一個月就募得400多萬,而第二個月甚至達到了600多萬。這筆意外資金讓只是來試水溫的專案變成須真正落實的一連串行動。在資金推力與群眾支持下,龔建嘉與合夥人成立慕渴股份有限公司,正式經營鮮乳坊,所以他說鮮乳坊鮮奶真的是「群眾的鮮奶」。
相對於創業前閒雲野鶴的生活,創業後龔建嘉變得極致忙碌。從非典型通路(如:補習班、藥局、書店等)開始經營,到現今成功讓產品在許多知名賣場上架,過程中少不了各種挑戰與辛勞,有將近兩年他幾乎每天都只從凌晨2點睡到6點。不過,他也認為如果要做大事或帶來大改變,可能須自己創造出一個個推力,來使自己必須向前行,畢竟人都有惰性。除此,最好也要建立精神支持系統,讓身邊至少有一兩位親友、伴侶,能在自己低潮或缺乏勇氣時義無反顧地支持你,像龔建嘉的藥師妻子就是他重要的夥伴,她辭職後到鮮乳坊幫忙,夫妻倆互相陪伴讓工作中更有生活感,平衡了工作與生活。鮮乳坊成立至今已邁入第6年,因為有同事的體諒與更多員工加入鮮乳坊,龔建嘉才得以一邊打理公司事務,一邊在牧場從事獸醫工作。從0到1的創業過程從不是自己一個人的事,來自大眾的資金與期待、員工與酪農的生計都是龔建嘉身上的壓力。要實踐創業構想,必須要有高度的整合力、創意、溝通、專案執行力,才能面對無可預期的下一秒。
別急著長大 — — 青春無畏,可能無限
許多人在職涯路上拼命想突破迷惘,但龔建嘉認為,與其擺脫迷惘,不如「與迷惘共存」,將迷惘帶來的壓力轉化為行動的動力,以主動探索來取代原地踏步。他鼓勵大家只要還能維持生活,可以多投入有興趣的事物,多點好奇心、少點與人比較,就是最好的狀態。他也說大學或研究所畢業後4年很珍貴,因為尚未完全社會化,有年輕人的浪漫理想,也有能接受變動的心理韌性,更有落實想法的廣大機會。所以這段期間不用急著迎合所有社會規則,青春無畏、不受框架侷限就是新鮮人最大的優勢,可以少點妥協、多點嘗試與想像,以便盡快「確認自己發展的主旋律」,找到理想中的生活與工作型態。